当前位置: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第三章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三)

发布时间: 2021-02-01 16:57:36

修改时间: 2021-02-01 16:57:36

阅读量: 693

作者: 管理员

下面是高校辅导员招聘网为您整理的: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第三章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三),更多辅导员相关招聘资讯公告、考试经验技巧、笔面题库请持续关注闽试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第三节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步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必然要担负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任,辅导员在其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关键的职责。

一、关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

1.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就高校教育而言,它应该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公民的普遍教育。道德教育与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公民道德教育的指导理论,应当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品格。

而在当前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道德理论,是培养少数的特殊“精英”的道德理论,亦即培养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道德理论,或者说是培养接班人的教育。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理论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不恰当的定位也使高校学生德育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地位。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一些属于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问题也被划入了道德教育体系内,很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混淆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现状。

在构想性的合理关系中,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是大不相同的:一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教的是人如何做人;一个是人之所以为一类特殊人(例如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教的是如何做某一类特殊的人。后者本来应以前者为基础,但在德育实践中却本末倒置。这两者之间的概念界定和梳理,对于辅导员正常开展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2.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十六大报告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十六大报告中谈到道德建设时还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些原则和规范,才能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从而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掌握道德评价的尺度。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原则和规范,才谈得上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公德教育。通过社会公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即学会怎样做人。目前这是当代大学生亟待补上的一课。

◎公民文化教育。通过公民文化教育,增加大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培养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强化“公民”角色认同感。◎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公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公民的环境意识,不仅自己以身作则,也要教育和引导他人重视环保。

◎个性教育。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并非要抹煞他们的个性,相反在道德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和谐的个性。学生进入大学,环境和教育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教育,使之形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个性品质。

◎规则教育。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道德的规则教育,为了使学生明确违反了道德规范将会带来包括伦理、良心等诸方面的惩处,使学生对规则、规范形成正确的认识。

3.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以理服人原则。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诉诸理性的力量,靠真理去说服人,使学生心悦诚服。反对任何强制性的压服,因为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的失败。

◎以情感人原则。就是要摒弃冷冰冰的说教,辅导员要用真情、真诚去感染人,感化人,以情易情,以爱易爱,从而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力量,抑制其消极情感。

◎以身作则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以自身的行为作示范。孔子的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这一优良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以身立教”,认为“身教最为贵”。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与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当代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人人心,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代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更新,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外来文化的深入化,学生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

1.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大学生绝大部分在思想上都能认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但真正认清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行为选择时,情况就不那么乐观。“知易行难”也是大学生们都懂的道理,但是真正要把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时,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产生偏差。这成为了众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重要问题。

2.刻苦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待提高现在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但也不可否认,每个班集体中总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体混日子,打牌上网玩游戏。由于迷恋上网,有的精神不振导致成绩下降,有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要求比别人多,付出的比别人少。

3.团趴意识、与人为善的习惯有待养成公民道德建设是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关心集体,爱校如家,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意识非常淡漠,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脱离集体,忽视集体利益,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4.追求功利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功利化、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一方面较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积极变革,用于探索;另一方面,由于年龄、阅历等限制,鉴别和抵御外来影响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在人们的思想普遍出现“价值真空”的情况下,过去我们提倡和认同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受到怀疑,而金钱至上、个人享受、惟利是图等功利化观念却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信奉。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定位失去了导向,很多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开始无所适从。

三、大学生道德水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民道德产生的种种问题与社会客观因素,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转轨,人们处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之中,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诚信和善良匮乏,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大学生产生了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校园内的大学生,使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开始产生动摇,这也对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这些都使得公民道德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更为凸现。

2.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也影响着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中承担重要育人职责的辅导员们自身的素养、品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甚至影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辅导员不仅要在学业上给学生以教育与指导,而且要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教育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学生的表率。辅导员们为人师表,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作为辅导员本身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施加更多正面、积极的影响。

3.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绩、分数对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东西,老师们也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指标而忽视了其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高。很多大学生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至于不知所措,得过且过。因此急需在大学阶段由辅导员为他们补上基本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课。但由于我们对德育本身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非常缺乏,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广为推广的道德教育体系,很多辅导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着前进,以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力,形式单调,缺乏新意.也导致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也难以深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了。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地分析当前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认识到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与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不相适应;道德教育工作及效果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道德教育政治性泛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和延续性。


【闽试高校辅导员招聘】笔试资料领取.png


【推荐阅读】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 加入你感兴趣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