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1-28 15:55:49
修改时间: 2021-01-28 15:55:49
阅读量: 750
作者: 管理员
下面是高校辅导员招聘网为您整理的: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第三章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二),更多辅导员相关招聘资讯公告、考试经验技巧、笔面题库请持续关注闽试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正是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志士仁人,金戈铁马,大义凛然,为了自己祖国的解放而甘洒热血;正是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艰苦奋斗。
爱国情感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它给人以刻骨铭心之情,有荡气回肠之感。大学生是弘扬与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中之重,坚持引导大学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育人活动的实施者——辅导员应把握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上进行分析和科学的审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从心理学角度讲,爱国主义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促进个体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心理过程。辅导员必须了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实质是一个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过程。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育人的功能,就必须经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现这种转化,辅导员只有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激发、诱导个体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与外界现实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行为。我们不妨就将从心理的基本规律知——情——意——行的四个阶段即四个角度来帮助辅导员们一起认识爱国主义情感产生和作用的规律。
1.第一阶段——爱国主义的认知
◎爱国情感的本质属性。爱国情感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情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体对民族、对祖国的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属,是一种“唇亡齿寒”的感受,是一种恋乡恋国的情结。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统一起来。
◎感性情感与理性认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更理性的层面展开。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前往往只是形象教育,大学阶段辅导员应该从更理性的层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只有把爱国主义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他们才真正成为自觉的爱国者。
2.第二阶段——爱国之情
◎爱国情感的力量。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祖国、河山、人民、文化的热爱和传统的继承,还表现为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为祖国前途和命运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一旦拥有,会激发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动力,这些热情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量,鼓励激励人的行动。
◎爱国情感产生的心理动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国情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依恋、归属和态度上的认同,它不能依靠外来的强制性灌输,而是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生存空间之间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可是我们的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最为根本的理论依据。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精神生命中的一种主体力量,它是主体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研究和分析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启发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理解。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巨大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的认识转化为坚定信念,并推动个体采取相应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求辅导员掌握如何根据情感产生的原理与功能,控制教育对象的情感,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情感的动力作用,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3.第三阶段——报国之志
远大的志向是爱国情感向爱国行动转化的必经之路。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动机水平和自我调整能力。其中,信念、世界观则是动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成分,要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的爱国者,无一不把自己真挚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对当代大学生老说,爱国就是要要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融人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强烈的爱国情感化作远大的报国之志,立志担负起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
4.第四阶段——效国之行
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最终落实到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奋斗、奉献的实际行动中去。使青年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紧密地统一起来。今天的爱国主义实践要求青年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各种实际能力,成为有用的建国之才。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所负有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爱国之情才会真正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在行动中迅速表现出来。
现在高校普遍流行的暑期社会实践、军训、科技创新活动、勤工助学、帮困扶贫、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活动,都给予了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成长、在磨难中锤炼的机会,从而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找到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亲身实践者,辅导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用脚踏实地的行为作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
1.民族精神的定义和内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激励和鼓舞本民族成员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它代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是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不断积淀下来的,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爱敬业、宽厚豁达、崇高正义、谦虚礼让、勤奋节俭、尊老爱幼、不畏强暴、求富求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自主自立、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可以看出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在不断更新延伸的。
当代中国民族精神是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就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涵义来说,它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形式和内容。就爱国主义的精神特征而言,可以把它看作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2.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必须寓于个体意识之中,也就是说要通过教育使之内化为个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年轻人,正处于人格的健全和个体意识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更有必要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辅导员在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着手:
◎民族理想教育。民族理想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目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振兴发展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每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环节中,民族理想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就现在而言,对于大学生的民族理想教育就应该定位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民族振兴的大业中去。
◎民族品格教育。所谓民族品格就是指处于民族心理水平的民族意识。当前,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对他们强调的民族心理品格包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意志;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荣誉感等民族情感。
◎民族历史教育。所谓民族历史教育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深化热爱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的情感。
1.当代大学生具有与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同的爱国情感特征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不够成熟的特点。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既有长处也有比较突出的弱点
2.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认识的模糊
当代大学生在新中国出生、成长起来,在一个更为开放现代的社会中耳濡目染,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情却知之甚少。在现实的工作中,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这样问起他的辅导员:“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缺、历史浅薄,就不值得热爱了吗?”这样的问题很尖锐,但这个问题本身却暴露出了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姑且不论我们现代的青年人,即使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对“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
3.当代大学生对爱国情感认知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积极热情的改革观念与思想认识的简单片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拥护改革,崇尚改革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有理想,有抱负,在他们身上蕴涵着一种巨大的爱国热情,但他们中一些人也对现实采取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对社会中的各种变革焦躁不安。相信在不少辅导员的工作经历中都会接触过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心抱着出国的想法;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平时忽视理论学习,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化,感情色彩也太过浓烈。
4.大学生爱国情感实践的偏差
在实践中,辅导员也会遇到更多类似的局限性的困扰。如当我们民族取得某些方面巨大成功时,学生们的民族优越感和爱国情感就发展到了高峰期;而当我们的民族遭受挫折时,消极的民族情绪也很快显露出来了。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比较多元化,情绪比较容易激动,易被煽动,在自我价值判断和民族国家意识还尚未完全清晰的情况下,这种热情极有可能被蛊惑或者利用,这也爱国主义教育中十分值得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理想,现在则需要让大学生了解现实,学会为理想而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和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