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1-06 14:36:23
修改时间: 2021-01-13 11:57:35
阅读量: 753
作者: 管理员
下面是高校辅导员招聘网为您整理的: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要求(二),更多辅导员相关招聘资讯公告、考试经验技巧、笔面题库请持续关注闽试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第二节辅导员与其他学生管理和服务主体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改革发展,高校中涉及学生的相关事务在数量和内容上都大幅度增加,依靠单个主体已经难以处理好学生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学生事务的处理和服务的提供需要学校各方各面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般来讲,在高校中承担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的主体除了辅导员之外,i揩任课教师、“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心理辅导中心、职业发展中心和分团委。
简单进行一个分类,辅导员属于德育教师,任课教师(两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任课老师)属于智育教师。二者在工作重点上有所差别: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任课教师的工作重点则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解惑,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操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从工作内容的范围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较广,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辅导员正是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融会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任课教师的工作范围相比较而言小一些,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工作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成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因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问需要彼此协助、相互沟通。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讲,通过对班级的管理塑造良好的班风,为任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讲,通过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成熟度,减轻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压力和负担。通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相互之问的经常性沟通,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担当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以帮助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方便任课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辅导员不仅承担了德育教师的角色,还承担了部分智育教师的角色,对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将育人的职责贯穿到对学生的Et常管理和服务之中。但对于任课教师来讲,实际中却有可能存在“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任课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课堂进行知识的传授,往往容易忽略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忽视教师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可能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有产生的消极作用,影响学校和辅导员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任课教师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书育人,将育人贯穿于授课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认知水平,积极配合和协助学校以及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全面育人。
辅导员和导师在工作职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导师是大学期间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负有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提供学习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的责任。目前很多大学都实行导师制,这一制度的实行主要是希望通过导师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来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同时,通过导师的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在大学中的学习,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事务进行管理,以及提供相关的必需服务。在工作职责上导师和辅导员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后者侧重学生的思政教育。
导师和辅导员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导师和辅导员都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专业能力等情况,需要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的利益。二者之间工作范围的相似性并不表明导师可以替代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可以替代导师。导师制的确立的确为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更加便利、快捷的沟通平台,但导师无法像辅导员那样将主要的工作精力都投放在学生工作上,因为导师本身还要承担教学工作、科研项目,还要外出讲学、进修等,无法时刻保持和学生的经常性沟通,难以详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来感染学生。对于辅导员来说,由于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要放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事务管理上,因而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等方面就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无法像导师一样给予学生专业学习上的帮助。因而,只有通过辅导员和导师的通力协作,才能将学生工作共同搞好,让学生成功而且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两课”教师指高校中承担德育及公共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辅导员与“两课”教师都属于高校中的德育教师,工作中存在许多共同点。从工作目标来看,二者都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工作内容来看,二者的工作都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工作指导思想来看,二者的工作中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从工作方式上来看,“两课”教师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展开,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则贯穿于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项事务管理以及服务之中。相比较“两课”教师而言,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接触更多,往往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事务处理之中,发挥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与学生的交流较多,互动性好;“两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场所主要是课堂,通过知识灌输、传递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彼此之间的互动性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两课”教师主要通过开设一系列的德育课程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实施方案的要求,高等院校本科学生中开设四门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对辅导员而言,除了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观念之外,还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借鉴“两课”教师课堂教学专题性强、知识面广、挖掘力度深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对“两课”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借用辅导员了解熟悉学生的资源优势,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德育课程退化成为单纯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而应当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加强实践教学,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推荐阅读】